小猫钓鱼

盾冬鸡血期
时而正经时而黄暴三心二意七上八下
weibo:http://www.weibo.com/u/3958192025/home?wvr=5
weibo名:小猫钓鱼0419
sy账号:小风筝111

非关公约,不是杀爹——谈谈《美队·内战》的真正问题

非关公约,不是杀爹——谈谈《美队·内战》的真正问题

刷了几天《美队·内战》,前后带了六个亲友(两个大学教师,两个本科生,一个初中女生,一个退休医生)看电影,结果两个不站队,两个站美队,一个站钢铁侠,剩下一个说两边都傻逼。问起哪个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哪个演员演得最好,除了一个蜘蛛侠铁粉之外无一例外回答说是钢铁侠,问美队怎么样?两个说挺帅的,一个说好像老干部,三个说还可以,问冬兵怎么样?两个说有点惨,一个说早该冻起来了嘛,一个说杀人的时候好帅,一个说他长得好像罗伯·斯塔克,另外一个想了一会儿才恍然大悟,是美队那个朋友呀?挺可怜的。问哪场打得最好看,三个说蜘蛛侠和蚁人,一个说黑豹和冬兵,两个说盾冬铁三人大战。问最喜欢哪个角色,钢铁侠两票,蜘蛛侠一票,美队一票,黑寡妇一票,蚁人一票。问电影怎么样?全部都说挺好看的,引人入胜,没有尿点。

站队这个问题放下不谈,三观不同不能强求,我关心的是为什么即使支持美队的人(包括认为钢铁侠傻逼的人)也认为钢铁侠演得更好?对钢铁侠印象更深?答案很简单,钢铁侠戏份最多,情绪表达最充分,即使理智上并不支持他,但情感上留下了最深印象。

《美队3》对美队和钢铁侠的人物塑造都没有ooc,但塑造方式截然不同,前者分散间接,后者立体直观,前者点到即止,后者层层渲染。

关于分散间接和立体直观,举个例子。队3的矛盾主要有两个:索科维亚公约和冬兵与钢铁侠的杀父(母)之仇,这两个主要矛盾在影片的一开始埋下了伏笔。

队长方面的伏笔是这样埋的:关于bucky这条线,叉骨用“your bucky”让队长分心,引出队长的“我听到他说巴基就分心了,好像变回了16岁的布鲁克林少年。”关于公约这条线,队长安慰因为失控而自责的女巫:“如果担心有牺牲就不去救人,那么下次一个人也救不到。”


钢铁侠方面的伏笔是这样埋的:关于父母,钢铁侠用二构重建了1991年和父母的最后一面,坦承心灵创伤难以用金钱弥补。关于公约,一个失去爱子的母亲指责钢铁侠:“你谋杀了我的儿子,而我怪罪你。”


两方对比,可以看出钢铁侠方面的展现非常直观,虚拟影像一下子就能让观众明白父母之死是钢铁侠的巨大创伤,而他面对痛失爱子的母亲时的震惊、愧疚、悔恨的眼神也表露了他的内心,让观众对他接下来的举动有所准备。
而队长方面的展现就间接多了,冬兵被洗脑的场景和“your bucky”“我听到他说巴基就分心了,好像变回了16岁的布鲁克林少年”的表达被断裂开来,大部分观众并不知道巴基是谁,不能把他和片头被洗脑的冬兵对应起来,在第一时间错过了对巴基和队长的感情的直观了解。而那句“如果担心有牺牲就不去救人,那么下次一个人也救不到”固然正确,但电影不是小说,电影是通过直观的画面与观众交流的。一句正确的话比不上一个愧疚的眼神更能打动观众。


一句话,电影是立体直观的艺术,钢铁侠的刻画充分发挥了电影的优势,观众“看到”了钢铁侠的父母,“看到”了钢铁侠对父母抱着多深的怀念,“看到”了钢铁侠对超英误伤平民的愧疚,而“听到”了队长的巴基,“听到”了队长很想念巴基,“听到”了队长认为不应该因为有人死亡就放弃的观点。

—— “听到”和“看到”的观影感受有什么区别?大概就是听说一个人受伤了和看到一张血淋淋的脸的区别。

关于点到即止和层层渲染,举个例子。索科维亚公约,钢铁侠除了一直在和队长争论,还在和政府人物斡旋,和黑寡妇吵架,通过幻视软禁女巫,甚至到最后罗迪还在跟他说:“我不后悔。”他的矛盾冲突很多,心理变化轨迹清晰,从一开始的坚持、面对队长的无奈和焦灼、对黑寡妇支持自己的惊喜和后来憎恨她背叛自己的愤怒,一直到看到女巫等人被关押在海底监狱时的动摇,到面对罗迪“我不后悔”时的复杂眼神,到最后按掉政府官员来电的果断。他的精神轨迹和心理变化过程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很容易抓住观众的心。


反观美队,除了和钢铁侠的两场争吵、和黑寡妇的短暂交锋以及一开始和政府官员的对立之外,电影没有再给他添加关于公约的戏剧冲突。这一点可以理解,队长的精神力量就是他的超能力,猎鹰和冬兵不会对他的决定有所质疑,女巫、鹰眼和蚁人冒着被捕的风险也要帮他,因为“队长需要你”。队员们对队长的无条件信任建立在“队长永远做正确的事”的前提上,这充分说明了队长的人格魅力和他决定的正确性。


这种点到即止、一针见血的刻画方式本来也不错,但是和钢铁侠那种层层渲染的刻画方式相比就吃亏太多了,因为前者简洁明了,后者则要求更多时间,更多戏份。举例说明,队长招募蚁人对应钢铁侠招募小蜘蛛,队长对蚁人只有一句话,“任务很危险,你可能会被捕,被关监狱。”蚁人深信队长做的都是正确的,欣然追随,英雄惜英雄,一诺千金,不过一两分钟的事。而钢铁侠招募小蜘蛛这场戏慢条斯理花了几倍时间,用来展现钢铁侠如何一步步获取小蜘蛛的信任,用似是而非的谎言把一个稚嫩的少年引上战场,刻画了钢铁侠自负、世故而又有点愧疚的复杂心态。队长光明磊落,钢铁侠世故圆滑,两个人的性格都刻画得很好,但观众的目光会更集中在钢铁侠这边。因为刻画钢铁侠的这种层层渲染的方式更有优势,戏剧冲突更多,细节更丰富,表达得更细腻,而钢铁侠也在这一次次的戏剧冲突、一个个细节展现中占据了观众的注意力。

——记住,电影里能占据观众的注意力就能占据观众的感情,这和对错无关。

问题来了,明明是《美国队长》的单人电影,却为何给了钢铁侠如此多的戏份?如此丰富的情感刻画?


答案很简单,因为队长是正确的,钢铁侠是错误的,无论签公约还是杀巴基,他都是错的。索科维亚公约其实是电影抛出的噱头,“是否应该限制超英能力”和“是否应该签署索科维亚公约”是两个问题,前者可以进行严肃思考,后者则不需要,因为电影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答案,不谈政府官员的傲慢和愚蠢表现得多么明显,不谈所谓公约是如何露洞百出,也不谈队长急于阻止泽莫启动二代冬兵而政府对这一危机嗤之以鼻是多么反讽,单说海底监狱,相信看到被像对待精神病人一样重重束缚起来的红女巫这一幕,不仅是钢铁侠,所有观众也都明白过来这个公约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还是那句话,公约本身根本不重要,通过公约挑动观众的感情才是目的。电影在拍摄和宣传中巧妙地将“是否应该签署索科维亚公约” 这一电影已经给出明确答案、根本不值得讨论的问题置换成了“是否应该限制超英能力”这个严肃问题,挑起了观众的争议。


和公约不能签一样,巴基也不该死,且不提他是为国捐躯的战斗英雄,是被关押折磨长达七十年的战俘,也不提他是被人洗脑受人操控的武器,退一万步讲,即使他在有意识的状态了杀了人,也没有人有权力未经审判就将他当场杀死,这是任何一个人都知道的常识,也是电影一开始就放巴基被洗脑的场景所隐含的意义。钢铁侠明知他被人洗脑、本身也是受害者却仍然要杀他泄愤,显然是错误的,更是对他一开始支持限制超英的索科维亚公约的强烈嘲讽。


无论公约也好巴基也好,队长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一方,而钢铁侠是错误的一方。从道理上讲百分之九十的观众都会站teamcap,但为了平衡观众对双方的印象,给teamironman拉票,达到让观众激烈争论、扩大电影影响这一效果,电影必须给钢铁侠加情感戏。一句话,既然不能以理服人,那就只能以情动人了嘛。

电影通过对队长和钢铁侠不同的刻画方式成功为后者吸引了观众的情感和注意力,结果就是队长明明是正确的,但大部分观众的共鸣却给了钢铁侠——情感永远先于理智。

在集中刻画钢铁侠情感的前提下,队长方面的情感刻画,包括冬兵的塑造和队长与冬兵之间的感情都被人为压缩了。冬兵是引发内战的核心,在本片中基本沦为推动剧情的道具,体现人物内心世界、表达人物性格的情节寥寥可数,既没有说明他过往是个战斗英雄,也没有直观表现他现在的挣扎和痛苦。前导漫画中他不想再手染血腥,放弃杀九头蛇科学家的情节没有,而代之以一句简单的“我不再杀人了”。能够体现人物内心的一个重要道具——写满了冬兵噩梦记忆的笔记本也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变成一句干巴巴的“我记得他们每一个人”。


再说一遍,言语永远比不上行动,间接永远比不上直观,“听到”永远比不上“看到”。当观众直观地在荧幕上“看到”霍华德夫妇被残忍地杀害,然后“听到”冬兵说:“我记得他们每一个人”,这个效果的差异已经不是听说一个人受伤和看到一张血淋淋的脸的区别,而是听说一个人“他很痛苦”和看到两具血淋淋的尸体的区别。


观众的情感会倾向哪一方?不言而喻。假如笔记本多一个特写镜头,甚至是被某位政府官员搜检一下,嘲讽一句“哟,他还记录了自己的罪证呢!”让观众知道他的内心没有一刻忘记自己的罪孽,都比此时的“我记得他们每一个人”来得更有说服力。


为了给“钢铁侠杀巴基”这一错误举动增添情感上的合理性,博取观众的同情,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对巴基的形象塑造,放弃了对巴基的内心挖掘,人为控制观众的情感倾向。


同样,电影也基本放弃了对队长和巴基之间感情的深度挖掘,而走了一条捷径——强调巴基和队长之间的“关系”。“your bucky”,“my name is bucky”,“(bucky欠你的)算我账上”,甚至预告片寡姐的“bucky”也变成了正片的“巴恩斯”,突出强调队长和巴基之间的特殊关系。这一策略非常省事,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电影里男主角为女朋友上天入地,观众不会去追问这个“女朋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或者他们之间的感情如何,单“男女朋友”这个关系已经足够成为动机。除此之外,钢铁侠和父母的感情是先天的,队长和巴基的感情是后天的,观众不需要解释就能理解前者,却未必能理解后者,后者本就需要更多的铺垫与刻画,但是电影反其道而行之,放弃刻画后者而重点刻画前者。之所以有一部分观众不理解队长誓死保护巴基的动机,认为队长“徇私”,跟电影投机取巧、以简单方便的“关系认定”来代替需要更多时间的情感挖掘,和把刻画重心放在本不需要太多刻画的钢铁侠与父母的关系上有很大关系。

那么,节省下来的时间与戏份是用来塑造美国队长这个绝对主角了吗?不是。

来看万众瞩目的机场大战。机场大战美队对战黑豹和蜘蛛侠固然显示了他绝高的战术素养和超强的战斗能力,但论武戏,前有蜘蛛侠闪亮登场、鹰眼智斗钢铁侠,后有蚁人巨大化,蜘蛛侠智取蚁人,论文戏,有猎鹰和鹰眼带领众人主动牺牲自己断后的果决,有黑寡妇关键时刻倒戈一击的意外,有罗迪重伤掉落钢铁侠悲痛欲绝的震撼,人们之前被美队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而带起的感情和注意力迅速被这些镜头分散了。不得不说,机场大战的焦点和高潮并不是美队。再者,机场大战本身并非剧情的真正高潮,但电影花了几十分钟的时间来铺垫它,大大加强了它在整个剧情中的分量,过度消耗了观众的感情,更何况机场大战的焦点和主角还根本不是美队。也就是说,一部美队单人电影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铺垫一场并非以美队为绝对主角的大战,把焦点集中在几个即使删掉也不会对剧情产生太大影响的人物身上,为什么?

——答案大家都清楚,为了给蜘蛛侠、黑豹、蚁人的单人电影铺路。

一部成功的单人电影必须时刻围绕着主角发展情节,即使主角不在场也必须很快把戏剧矛盾转回他身上,不能让观众忘记他,出彩的镜头、出彩的台词要尽量集中在主角身上,而《美队3》违背了这个基本原则。当一半戏份被用来刻画你的对手,而且刻画得比你更生动更丰满,剩下的一半戏份还要分给其他角色让他们大出风头占据观众的眼球,这种情况下美队并非《美国队长·内战》中给普通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角色,也就理所当然了,不是角色不够出色,不是演员不够努力,而是“天意”如此,非战之罪也。

总结:
其实电影已将美队的立场交代得相当清楚,就像清楚地交代了电影对《索科维亚公约》的态度一样,但由于人物塑造方式的不同,特别是对钢铁侠、队长情感刻画的力度不同,钢铁侠更多地占据了观众的感情,没看过钢铁侠系列的人能够轻易理解钢铁侠的立场,而没看过美队系列的人则不容易理解队长的立场。当然,美队和巴基的粉丝们、看过美队相关电影的观众,以及观影更为仔细的观众能够理解巴基是个什么样的人,理解美队和巴基的感情,理解美队的政治立场和情感立场,但是电影面对的是普通观众,而且看电影不是写论文,电影必须在第一时间打动观众感情、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让观众通过后期分析细节和补全前文才能理解。在更为立体直观更能挑动观众情绪的钢铁侠一方的对照之下,观众的印象分本能地偏向后者是很自然的。

索科维亚公约的合理性和队长该不该保护巴基根本就是伪问题,然而电影成功挑起了观众对这两个问题的争论,模糊了真正应该追问的问题——为了达到所谓51:49的站队比例而压缩主角的戏份,减弱主角的刻画力度,这样的剧情分配是否合理?在一部单人电影中着力刻画两三个以上非主角是否有为了商业牺牲角色之嫌?为了引发争议、平衡角色而刻意压缩一方的情感表达、放大另一方,是否有误导观众、操纵观众的感情之嫌?

 

最后说一句,就站队而言电影基本达到了美队和钢铁侠51:49的站队比例,然而一个电影角色是否成功不在于他的观点是不是正确,也不在于他是否能令人尊敬和理解,而在于他能给观众留下多深的印象,能够通过电影吸引多少新粉丝。就这一点来说,美队和钢铁侠吸引到的观众印象分绝不是51:49,具体数值无法断定,但唯一能肯定的是美国队长这一角色并没有获得这部单人电影(单人系列的最后一部)理应带给他的荣誉和关注度。

作为美队粉丝,我深感遗憾。

Ps:对影片的批评不针对导演和编剧。内战这个主题、多达12个超英的阵容,以及必须为黑豹、蚁人和蜘蛛侠单人电影做铺垫的这一任务,决定了这个片子不可能是纯粹的美队单人电影。导演和编剧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最好。《美队·内战》是一部很好看的商业片。

 

 

评论(110)
热度(1139)
  1. 共1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小猫钓鱼 / Powered by LOFTER